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历史(孔子)

个人认为中国先哲智慧还是要从孔子说起。这里有人可能会反对说:孔子曾经求教于老子,这是不是说明老子的思想其实更古老呢?但个人认为讲中国先哲智慧还是从孔子开始来讲比较合适,原因有几点:

首先,孔子的思想源于周礼,而周礼又源自夏商乃至上古三代的制度,可见有华夏正宗思想的完整传承,内容上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历史、政治学、日常伦理等各个方面,比较完整的涵盖了中国人的思想各个方面。而老子的思想更多是他个人的发挥,涉及内容也主要是哲学和政治学,作为中华思想描述的基础核心不太合适。

其次,孔子被后世奉为大成至圣先师,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一直被其后各个王朝视为正统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至今,而且他的后学有明显的师生传承系统,从春秋一直可以延续到清朝,可以使用儒家思想的变化来作为了解中国先哲智慧的线索。而老子思想在古代地位上也是旁门,同时也没见到明确的思想传人和学生,其思想没法作为基准进行比较和串联。

最后,孔子的著作代表了春秋时代后期产生的主流思想,老子由于缺少著作,从仅存的《老子》来看个人认为更像是战国初期的思想,因而从历史发展来说先说孔子也是比较合适的。

了解孔子儒家思想当然有四书五经,但本人的理解来讲关键还是在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经典,四书是宋明理学挑选出的纲目,学完也就是“高中生”水平,五经才是核心,学完一门就“本科毕业”,所以还是不能本末倒置。孔子通过重新编撰修改整理这五部经典来为后世学习周礼和儒家核心思想准备了材料,实际上他当时整理了六经,还有一个乐经,不知为何丢失了。不过五经中明确出自孔子本人的著述则几乎没有,只有一个易传相传是他的手笔。另外有一个是四书中的《论语》,记录了孔子日常的各种语录和行为,可以作为行为规范来进行参考学习。

孔子的核心思想当然是仁,他的追求是所谓的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本质上他是概况提炼了周礼的核心思想,即“仁”,并以此为根基重新梳理了周朝文明形态和整个中华文化传统。孔子所说的“仁”,就是让自我决定的主动性来主导行为或克制不能自主的被动境遇,即人的举动做事能自主地依据礼俗的规范。

孔子还强调“学”,这意味着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和提升自己,而且是以自我成长为目的的“学”,不是学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他人的目的而学,儒家追求的就是自我的成长。另外孔子还强调是为了“乐”和“悦”,并且更多强调的是愉悦,当然也并不排斥快乐,这与西方一神教追求救赎的伦理或佛教追求解脱的伦理,即强迫压制人的喜乐状态极其不同。《论语》开篇即说明了这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的历史贡献总结下来至少有四点:

1、奠定提升中国文化,孔子开创了中国先哲关注人类日常伦理实践的传统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思想归纳,从此中国先哲智慧史主要关切的要点都在认识主体的关系互动上,与关注自然的希腊西方文明的核心差异大大不同。同时他也再次确立了中华是以关注此世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文明形态。

2、竖立辉煌人生典范,孔子和他的弟子构筑了一个友爱和谐的师生群体,他的弟子在各个方面都有极其杰出的表现,可以作为后世学习的范本。而孔子本人日常各种待人接物的表现也可以作为丰碑楷模为后人进行学习模仿,同时他为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鼓舞着更多的后人。

3、士大夫精神构建,为后世个人奠定确立了价值观和人生观,即追求个人精神在此世的完满以至于达到可以福泽他人的地步,努力方向是由内而外、由己及人,将学习的知识积极用于社会实践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4、文化的传承与整理,孔子对五经的整理基本完整传承了中华核心文化并加强了史学传统,他的弟子将这个传统不计一切代价一直延续下去直至今日,从而保证了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年的星火不熄。

本文是全系列中第3 / 5篇:中国哲学

打赏作者
提交看法

抢沙发

还没有评论,你可以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