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乱局:齐灭宋的自我毁灭之路

战国有所谓战国七雄,即当时中华大地上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主要的大国。而实际上到了战国中期是齐与秦东西两个超级大国的较量。其他国家或者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这两个国家,即所谓合纵;又或者联合这两个大国其中一个去进攻另外一个,即所谓连横。

到公元前298年处于东边的超级大国齐国的连横战略在相国“孟尝君”田文的领导下似乎还是比较成功的。

齐国联合处于中原的魏国、韩国两国,合三国之力先在垂沙彻底击溃了楚国,天下形势从之前秦楚齐的三强争霸变为齐秦的东西两强。接着三国联合军又在函谷关封锁秦国达三年之久,并最终成功攻破这道秦国赖以生存的最后防线。崤函之固不在,最终秦国也只能被迫割地求和。此时的齐国君主是齐湣王,一时间他似乎风光无限。

实际上从他的祖父齐威王开始经过吏治整顿与改革,齐国就开始重拾春秋五霸的雄风,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当之无愧的强国。他的父亲齐宣王大力发展稷下学宫,儒、墨、道、兵、法、名等各个学派的学士云集,又有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而到齐湣王历经三代已经是府库丰盈,兵强马壮。不过齐宣王喜欢合奏,而齐湣王喜欢的是独奏,刚即位就吓跑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被这位新齐王吓跑的不仅仅只有南郭先生,还有齐国主持连横的相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孟尝君最为人称道的是号称门下有食客三千人,一直都是后世礼贤下士的典范,有“交友似孟尝”一说。这位“孟尝君”田文也是齐国皇室贵族,他父亲“靖郭君”田婴从齐威王晚期开始就把持齐国朝堂,齐国的国政实际一直是由田婴、田文父子相继主持,因为他们的封地在薛,因此当时有说法是“只闻有薛,不知有齐”,可见他们在齐国的权势。

不过事情在齐王亲政后发生了变化,就在孟尝君连横逼迫秦国签订城下之盟后不久,公元前294年发生了“田甲劫王”事件,即齐国贵族田甲突然劫持了齐湣王,具体事件过程已经不可知,但事后恢复安全的齐湣王立刻指责田甲的行为是受“孟尝君”指使。突然的发难让“孟尝君”措手不及且惊恐万分,连夜逃回了自己的封地。

但是小小的封地也并不能在强大的齐国压力下保护孟尝君,因此他选择了原来的盟友魏国,通过出任魏国的相国来对付自己的母国,一时间似乎相安无事。

接替孟尝君主持齐国外交的是来自燕国的苏秦,齐闵王对他十分信任。

战国期间活跃的百家之中有所谓的纵横家,即专业的外交人员,他们游走列国之间,通过自己的说辞游说君主,上演了五花八门的外交战术,而他们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苏秦和张仪。所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都是当时搅动天下的人。

张仪的传说早已成为故事,此时在列国间奔走活跃的是苏秦,他身上已经有燕国和齐国两国的相印,齐闵王给他的任务是协调燕国的力量,帮助齐国吞并齐国南边的宋国。

燕国虽然也号称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此时实力相当弱小,说是齐国附庸国也不为过。在齐宣王时期,燕国就因为内乱被齐国乘机灭国,首都被齐国军队洗劫一空,后来在列国干预下才得以复国。燕国又曾在孟尝君主政时期,趁齐国联军全力攻打秦国函谷关之际偷袭齐国以报灭国之仇,但再次惨败于齐国之手,从此只能听凭齐国调遣。

相比之下,齐国想要吞并的宋国虽不称大国,实力却不容小觑。宋国是商朝人后裔,经商是祖传的手艺,又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所管辖的领土都经营成膏腴之地。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就想争夺霸主地位,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18年宋康王通过武力夺走了属于他兄长的政权并自称王,同时进行了政治改革,宋国进一步迅速强盛起来,居然能去侵占魏国与楚国的领土,俨然是战国二等强国的实力。

齐国与楚国和魏国结盟对付宋国看起来是水到渠成,接下来需要争取的就是与齐国和燕国都接壤的赵国。 此时把持赵国朝政的是相国奉阳君李兑,苏秦私下与他达成了交易,他的开价很简单,就是要宋国的商业大都市陶邑成为他私人的食邑。以一城换一国,苏秦可谓出色的完成了联赵的任务。

但是能否顺利吞宋,决定权却不在宋国与齐国,而在西边的秦国。

秦国虽自商鞅变法后开始崛起成为战国的超级大国,但已被三国联军在函谷关里全面封锁了长达三年时间,军民都是面有饥色,实力大损,正待养精蓄锐,一时再难以实际参与国际活动,只能靠外交来阻止齐国吞宋的举动。

苏秦接下来又游说魏国与楚国,联合五国之力合纵再次进攻秦国。真实目的还是宋国

齐国

但对于齐国三代君王总结为齐威王是把握大局,相时而动;齐宣王是爱听忽悠,多说少动;齐湣王是有事没事,反正要动。

打赏作者
提交看法

抢沙发

还没有评论,你可以来抢沙发